据报道,近期微信朋友圈中多篇文章曾提到“聪明药”。有文章宣称“学生、科学家都在吃”,有文章描述称,“聪明药”可以“显而易见地提升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是“智力药丸”,并表示“这种药物表现出来的副作用非常小”。调查发现,国内有不少家长通过多种途径寻找、购买这类“聪明药”。
随着六月高考的临近,考生和家长们也开始了紧迫的“备考大战”。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许多商家正是瞅准了家长和考生们的这一心态,推出“聪明药”等商品来吸引甚至迷惑消费者。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前途,不惜花高价来购买此类产品为孩子鼓劲,而考生也在高考临近的氛围中迷失了理智,纷纷中了“聪明药”的招。
据了解,所谓“聪明药”,其实是“一种中枢兴奋药,能让服用者保持清醒和警觉”。医生表示,目前并没有研究能证明吃了这类药物会变聪明,更多的是适用于相关疾病,特别是抑郁症的治疗。而且,一旦长期服用,会出现神经过敏、焦虑、头疼、失眠等症状,甚至更严重的会出现神经错乱。由此看来,如同世界没有后悔药可吃一样,这世上也没有“聪明药”可吃。
毋庸置疑,购买“聪明药”是科学素养缺乏的表现。也正是因为“聪明药”对应着短板,有人认为买“聪明药”的家长都是“糊涂鬼”。“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指望吃点“聪明药”,就让孩子聪明起来,从而提高学习成绩,自然是不可能的。但要说家长个个“糊涂”,却也未必。据称,这种“聪明药”源自韩国,为了让孩子学习好,不少韩国家长这么做。由此看来,“可怜天下父母心”,这里的天下是指全世界,而并不单指中国。只是,这种“聪明药”来到中国,鉴于过去的教训,一旦失之以管,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何以一种与孩子有关的现象,到了中国就会变得更加严重?最根本一点,就是中国教育竞争已经白热化,在高考面前,家长们已经乱了方寸。
经常听到有人讲,父母们总是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这样一种说法,其实失之偏颇。真实的情况是,中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特别是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高考依然有着信任和期待。对于父母来说,想要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业,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更多的还是为了孩子的前途。为了这个前途,家长们可以舍弃所有,也经常做出一些看似糊涂的事。而当得知有一种“聪明药”存在时,去寻找和购买又有什么奇怪的?精彩推荐:疯传朋友圈的聪明药 当心吃了精神错乱
从这意义上讲,即便购买“聪明药”存在着糊涂的话,也是在高考压力下做出的选择。更何况很多家长并不糊涂,他们也未必相信这是神药,一吃就能变聪明。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只是不愿意放弃任何增进孩子学习的机会,哪怕只有一丝机会,哪怕只是一种心理安慰,也不愿意放过。
比起让学生在短期“提升智力”,考试前的良好心态更加重要,一味地“强压”和“逼迫”只会适得其反。家长们与其采用这种错误而无效的方式,不如多给考生一点鼓励和空间,让他们能用更自信和放松的态度迎接高考。
- 上一篇:不能让山东疫苗案的恐慌击溃疫苗安全线
- 下一篇:聪明药热卖折射出三大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