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朋友圈八大健康谣言
日前,微信辟谣中心等发布的上半年朋友圈八大谣言,包含“蒸锅水易致癌”、“大蒜鉴定地沟油”、“牙膏底部有黑条不能用”、“各种食物相克”、“自制水果酵素瘦身美容”、“‘肉丸’全是添加剂有害”、“果核煮水根治糖尿病”和“转基因有毒”。微信方面表示,用户可能也常常在朋友圈看到亲朋好友分享的各种生活健康小常识。但这些“常识”可不都是那么靠谱。以上谣言已经列入微信辟谣中心。
谣言1
蒸锅水易致癌
【流言】反复用来蒸馒头等的剩锅水,重金属和硝酸盐的浓度会增加,而硝酸盐受热分解成亚硝酸盐,对人体危害严重。
【真相】亚硝酸盐本身并无致癌性,转化为亚硝胺类物质才致癌,而转化需要很多前提条件,不是沸水就能生成。另外,水只要符合国家标准,其中硝酸盐含量很低,反复加热也不会凭空生成硝酸盐,对人体无害。
谣言2
大蒜鉴定地沟油
【流言】检测是否是地沟油的最简单方法:在炒菜时放一颗剥皮的蒜,如果蒜变红色,就是用了地沟油。另外冷冻也可方便检出地沟油。
【真相】这都是非常不可靠的方法,没有黄曲霉毒素遇大蒜会变色的科学依据,另外即使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合格,也不代表安全,而冷冻的检测方法既可能“冤枉”好油,也可能“放过”坏油。
谣言3
牙膏底部有黑条不能用
【流言】牙膏底部的彩条标识了牙膏成分:绿色表示纯天然;红色表示一半是天然成分,一半是化学成分;黑色表示全部是化学成分,使用黑色条纹的牙膏就是在吸毒。
【真相】牙膏并不是按天然或者化学成分分类的。牙膏底部的颜色只是生产线上的一个标记,是为了帮助牙膏皮裁切、图案印刷、电眼质检校对。
谣言4各种食物相克
【流言】一些常见的食物,比如柿子和蟹、虾和水果、豆浆和鸡蛋,混在一起吃会相克,轻则导致身体不适,重则使人中毒。
【真相】营养界主流意见否定“食物相克”的说法。科学家曾对常见的“食物相克”配伍进行验证,结果无一成立。所谓“相克”,多是因为不洁饮食以及极少数的特殊过敏反应所致,一般公众在生活中无需顾忌。
谣言5自制酵素瘦身美容
【流言】想瘦身美容,自己在家自制水果酵素就能做到。
【真相】要想发挥水果对健康的积极作用,把水果吃掉就是最直接、简单、有效的做法。
谣言6肉丸全是添加剂有害
【流言】现在很多肉丸价格明显低于原料肉的价格,根本没有肉,都是淀粉加一些胶类物质和香精调制而成的。
【真相】商家及企业,必须诚实地标识配料成分,绝不可没有肉却假称有肉。不过,肉丸有没有肉与是否安全没关系,没有肉的仿生肉丸多是用大豆蛋白加淀粉混合挤压而成,比较适合需要控制体重、预防三高的人群。
谣言7果核煮水根治糖尿病
【流言】糖尿病被灭了,准备木瓜子、荔枝核、元肉骨若干,煎服两大碗,中午、晚上各服一碗,连服20副,大多数病人血糖值恢复正常。
【真相】关于荔枝核“降糖活性”的研究尚处于动物药理的初步阶段,并不足以证明它能有效治疗糖尿病,况且在实验中用的粉碎萃取等操作和家里简单的煮水也有很大差别。糖尿病患者如果轻信偏方并中断正规治疗,可能加剧病情进展。
谣言8转基因有毒
【流言】美国环境医学科学研究院推出报告称:“一些动物实验表明,食用转基因食品有严重损害健康的风险”。
【真相】“美国环境医学研究院”的委员会未经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认可,该组织的合法性、权威性存在争议,且除了宣布转基因有毒以外,没有公布过其他任何信息,可信度极低。而流言中提到的其他的转基因危害也很早就被证实是谣言。
如何戳破朋友圈里的伪科学
“致癌!有毒!!身亡!!!”“转疯了!震惊了!!99%的人都该看!!!”网民对微信朋友圈里的这类文章标题一定不会陌生,动动手指将其转发,却可能在不经意间盲信和传播了伪科学。
近日,由微信官方辟谣中心发布的《2015上半年八大谣言》备受关注,“蒸锅水易致癌”“牙膏底部有黑条不能用”“转基因有毒”等被广泛转发的“健康帖”都被证实为谣言。微信朋友圈为何成谣言“重灾区”?如何戳破朋友圈里的伪科学?
制造恐惧是谣言惯用伎俩
总结起来看,谣言往往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围绕死亡焦虑主题。日前,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推出了新一期《微信“谣言”分析报告》。报告分析了自2015年4月10日至6月5日的周举报数排名前100位谣言,共600篇公众号文章,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疾病、金钱、人身安全、政治、政策相关、社会秩序、呼吁求救,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
2.用数字来夸大断言。谣言喜欢用“100%”、“第一”这样夸大性词语并配大量图片来唤起大家的死亡恐惧情绪。中山大学去年的一项统计发现,有超过四分之一(27%)的谣言都有使用“100%”、“第一”等数字,这些数据看似客观,实则无权威出处,只是为了用数据方式来突出自己的准确性,以达到夸大和断言的效果。
3.假装权威。许多谣言通常都假借专家身份,如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加拿大肿瘤专家等,进而说服读者相信它们。同时,用专业术语精心包装,激素催生技术、抗生素、硫化促进剂等专业术语的使用,使这些谣言看起来头头是道。
4.配图营造“眼见为实”。统计显示,这些谣言平均每篇文章附带3.56张图片,由于受众一般认为“眼见为实”,这些图片往往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
5.抓住受众恐惧诉求。“毁容”“有毒”“致癌”“身亡”等相关词会被经常使用,再辅以偷梁换柱的图片支撑,随意捏造的数据,耸人听闻的说法多引发读者恐慌,人们往往会采用“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保守心理,不敢轻易忽略或否定这样的消息。
微信朋友圈为何成谣言“重灾区”?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王云亭将朋友圈的养生“伪科学”归为两类,“一类是善意转发的善意文章,不以欺骗为目的,但因为缺乏科学支撑,缺乏对适用人群的定位,而成为‘伪科学’;另一类是存有营销等商业目的的‘伪科学’传播”。
“造谣者往往利用公众恐惧死亡、疾病的心理来制造噱头,传播错误健康知识。”中山大学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教授指出,“实际上,造谣传谣者背后往往有着很强的商业利益驱使,不少公众号通过造谣文章博取点击率出售广告,甚至直接推销产品。”
相比造谣者“干劲”十足,辟谣者却明显缺少动力。马冠生告诉记者,由于每天的诊疗任务繁重,还有科研论文需要撰写,大多数医学专家并没有时间进行科普文章的写作。
在张志安看来,现在公众虽然关注健康,但是健康知识还比较有限,客观上影响了公众对谣言的判断,公众的传媒素养还有待提高。
由于微信用户众多,各种新的“伪科学”帖层出不穷,鉴别成本很高。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即便认定为谣言,常常仅仅是删稿了事,造谣传谣者的违规成本却非常低。“相比政治、时政谣言,健康类谣言的社会危害不是那么直接,法律上很难给予严厉制裁。”张志安说。
如何戳破微信朋友圈谣言?
中山大学联合微信推出的《“谣言”分析报告》提出两个办法,一是查看信息是否为老帖,健康谣言往往具有重复传播的特点,一些陈年旧帖往往在改头换面后被再次传播。另一个方法是查看信息来源和出处,那些证据来源不明、穿插广告、专业性不强、数据不客观的信息,基本可判定为谣言。用户可以对微信公众号的定位和所发内容进行对比,比如房地产商开始转发医学问题,显然就不如权威认证的医疗账号来得可靠。
此外,社会公众对谣言的及时举报,是微信谣言样本数据库建立的基础。据张志安介绍,如今微信每天收到用户发起的谣言举报已有3万次,谣言样本库积累的种子量达到30万个,日均谣言拦截量达到210万次。
“目前微信平台方也在逐步建立谣言数据库,这有助于平台方快速核实、及时处理谣言,从而降低健康谣言在整个平台层面的传播。”张志安介绍,随着微信谣言数据库的不断充实,谣言删选、处理也将会提速。
易观智库分析师李欣然建议,政府在对微信的监管方面,应做好微信公众账号的备案,对微信自媒体的言论以及传播内容进行监督,在出现违规行为时可以及时处理,从而推动自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建立处罚机制、提高违规成本,使各微信公众账号自觉杜绝谣言的传播。
- 上一篇:淄博化工厂爆炸 丙烯腈中毒如何急救
- 下一篇:四川杀狗令引网友热议 被狗咬伤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