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救的时候,很多家属宁愿到处打电话询问朋友,也不相信医生的话。关键时刻,因为家属‘掉链子’而耽误了救治,是最让人痛心的事。”急诊危重症中心主任聂绍平惋惜的跟记者说。
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治疗是在一定的时间窗口内(一般为发病12小时以内)行急诊介入治疗(医学上称为直接PCI)。分析导致延误的具体原因,但是我国很多病人的救援都达不到这个时间。
在于救治过程中五个主要环节拖了后腿,在“心学院·媒体体验营”第一期活动上,急诊危重症中心副主任医师贺晓楠介绍:
1.与患者相关的延迟。即患者自发病到接触医务人员的时间延迟,据统计,有46.7%的患者就诊时间》 12 小时,失去了接受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机会;仅有38.9%的患者就诊时间《 6 小时。导致这一延迟的原因主要为,患者对AMI(急性心肌梗死)的认知贫乏,没有及时就诊或拨打急救电话;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时间长等。
2.转运的延迟。解决这一延迟的关键在于,建立AMI智能转诊和保证交通的畅通无阻。
3.非介入医院的延迟。非介入医院的延迟平均是68分钟,只有 11%非介入医院的延迟《30分钟。这一环节的解决策略在于,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医院,增强急救医生及无直接PCI能力医院的医生对STE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和处理能力,能立即做出初步诊断,进行规范化救治,并转运至合适的医疗机构。
4.门-球时间的延迟。即患者自发病后排队、挂号、就诊、缴费、取药、办理住院等因素造成的延误。
5.介入医院的模式造成的相关延迟。包括介入医院的位置,复杂手术,病情不稳定,术后经验以及急诊手术等因素。
在这五个环节中,贺晓楠着重强调了与患者相关的延迟,她认为,加强患者教育能明显缩短急救时间。“急诊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发病后患者先忍上三个小时才叫救护车,好不容易到了医院,做不做手术要等全家到齐了商量一个小时。这些环节太浪费时间了,所以患者教育是最容易改进的、最有效的措施。”
对此,聂绍平也讲述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病例,曾经有一位急性心梗患者,送来很及时,当时的身体状态也适合手术,但在手术前,家属因为害怕风险而拒绝签字。最终导致时间延迟,患者心肌坏死,术后心脏长了室壁瘤,对心功能造成了影响,家属后悔莫及。
延伸阅读:心肌梗塞如何正确救治?
一、及时呼救
真正的心肌梗死不是家庭中那些药物或其他什么奇葩通血管方法能够缓解的,去医院处理才是终极解决方案。如果有心肌梗死可能(如持续15分钟以上的胸闷胸痛,服药不能缓解),应该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如果家里没有其他人,应该把门打开,以免急救人员到达时病人无法行动却被关在门外。
二、 控制情绪,减少活动
情绪激动和活动会造成心脏耗氧量增加,增加风险。因此病人应该尽量立即卧床休息,呼叫他人协助完成其他事情。
三、平躺救治
如病人出现面色苍白、手足湿冷、心跳加快等情况,多表示已发生休克,此时可使病人平卧,足部稍垫高,去掉枕头以改善大脑缺血状况。如病人已昏迷、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家人且不可将其抱起晃动呼叫,而应立即采用拳击心前区使之复跳的急救措施。
四、其他应急措施
如果有吸氧条件是一个比较好的选项。救心丸对普通心绞痛有一定作用,对心肌梗死无明显效果,但至少没有什么明显坏处,可以含服1-2次。而硝酸甘油片使用要慎重点,因为它会降低血压,而有些心肌梗死(如下壁心肌梗死)会出现低血压,含服后病情可能会加重,最好在测血压明确血压不低后再使用。
- 上一篇:惊!胖爸爸容易患上6种病
- 下一篇:喝酵素还不如吃水果 酵素没那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