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降压药物依那普利联合叶酸的复合制剂,与单纯使用依那普利相比,可额外降低21%的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首发风险。补充叶酸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重要手段。在5月9日举行的2015年中国脑卒中大会上,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霍勇发布了“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CSPPT)临床试验研究结果,为全球脑卒中防治开出了“中国处方”。这一研究成果论文已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
此项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共纳入20702名无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病史的成人高血压患者,给予含有10毫克依那普利和0.8毫克叶酸的单片复方制剂,或者单纯依那普利片。4年半的观察显示,虽然两组患者血压控制均良好,但联合使用叶酸组人群首发脑卒中的比例约为2.7%,显著低于单纯降压药组(3.4%)。此外,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及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的风险也分别降低24%和20%。
论文第一作者霍勇表示,我国居民叶酸缺乏比例高达20%~60%,而在美国仅为0.06%。同时,叶酸水平与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呈负相关,我国高血压患者中有60%~70%为高同型半胱氨酸型高血压(H型高血压),因此补充叶酸对上述患者意义更大。
通过饮食补充叶酸能否达到减少脑卒中首发风险的目的?霍勇表示,理论上可行,但此次研究显示,单纯服用高血压药物的对照组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饮食,其叶酸水平仅增加4.4纳克/毫升,与试验组叶酸水平增加11.2纳克/毫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指出,这项研究是我国首次独立完成的最大样本量的卒中一级预防研究,是世界上首个以脑卒中作为主要终点进行的大规模叶酸一级预防循证医学研究,使用的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因此其在我国卒中预防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或将影响未来我国脑卒中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
相关阅读
近半中风患者是中年人
在我国所有卒中患者中,40岁~64岁的患者占近50%;脑卒中高危人群中,40岁~64岁的人群占比超过60%。这说明我国脑卒中年轻化趋势明显。5月9日在京召开的2015年中国脑卒中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王陇德发布《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并提出实施中年人中风风险筛查与干预刻不容缓。
此次《报告》调查数据来自2011年~2013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的3个样本,累计分析人口134万,其中脑卒中患者29887人。结果显示,40岁以上人群的综合标化患病率大约为2%,估算全国40岁以上人群中有1176万人罹患过脑卒中;4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15%的人属于高风险,约有15%的人为中风险。
该调查对脑卒中患者伴随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居男性危险因素首位。在全人群中,脑卒中危险因素还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明显超重和肥胖、糖尿病以及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对此,王陇德表示,中年人的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已与老年人不相上下,而中年男性的吸烟率远高于老年人,加之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运动锻炼少,由此引发了脑卒中年轻化的趋势。
《报告》提出,我国有6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为卒中再发高危人群。王陇德表示,卒中患者再发率高与危险因素控制不佳密切相关,此次调查显示,上述人群高血压控制率只有约20%,低密度脂蛋白高控制率仅为约8%,糖尿病控制率约为30%,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的比例仅为2%~3%,重度颈动脉狭窄采取手术和介入治疗措施的比例仅为6%左右。
王陇德表示,扭转脑卒中年轻化趋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卫生部门重在提升医务人员的脑卒中防控能力和风险因素筛查意识,媒体要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危险因素防控,医保部门则应将健康体检纳入医保范畴。
脑卒中
脑卒中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中风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以脑梗塞最为常见。
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根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中国每年中风病人死亡120万。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所以,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复发。
脑中风的症状
1、头痛:无论是脑出血或脑梗死,头痛非常常见,亦是一个重要的脑中风症状和信号。
2、呕吐:一般是伴随头痛一起出现的,也非常常见,其特点是多为喷射状呕吐。如遇有呕吐咖啡色(酱油样或棕黑色)液体,表示病情非常为重。
3、眩晕:眩晕还多伴有呕吐或耳鸣,是脑中风的症状中比较常见的。
4、一侧肢体和面部的感觉异常。
5、口角流涎(流口水):出现口角斜、流口水或食物从口角流出的现象,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6、突发的视感障碍:表现为看不见左或右的物体或视觉缺损,也可以表现为一过性的眼前发黑或眼前突然飞过一只蚊子的感觉。
7、突发的言语不清和吞咽呛咳症状:表现为病人说话不清,吐词困难,喝水或吞咽时呛咳。
8、意识障碍:变现为神志模糊不清、呼吸不应、打呼噜,严重的可出现深度昏迷。
中老年人中风有八个前兆
1、头晕——中老年人中风前兆,会反复出现瞬间眩晕,突然自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是中风的先兆,应及早诊治,防止中风发生。
2、肢体麻木——中老年人出现肢体麻木的异常感觉,除颈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突然发病或单侧肢体乏力,站立不稳,很快缓解后又发作要当心。
3、中老年人中风先兆最常见的是,眼睛突然发黑——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朦,是因为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是中风的又一信号,反复发作的眩晕欲吐、视野缩小或复视。
4、中老年人原因不明的跌跤——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共济失调与与平衡障碍,而容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
5、说话吐字不清——脑供血不足时,使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应引起重视,还有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口齿不清或伸舌偏斜都要注意。
6、哈欠不断——如果无疲倦、睡眠不足等原因,出现连续的打哈欠,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缺血,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的表现,是中风病人的先兆。
7、精神改变——如嗜睡,中老年人一旦出现原因不明困倦嗜睡现象,要高度重视,很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先兆。精神状态发生变化 性格一反常态,如变得沉默寡言,或多语急躁,或出现短暂智力衰退,均与脑缺血有关,可能是中风先兆。
8、流鼻血——中老年人鼻出血症状可能是高血压病人即将发生中风的警报。经医学观察,排除外伤、炎症因素,高血压病人在反复鼻出血,可能会发生脑溢血。鼻出血不少是由血压不稳定引起的,不加预防则会增加中风的机会。
而且40岁以上有多年高血压病史,血压流变学多项指标异常的人群要多加注意。
中老人中风的四个应急措施
一、节制饮食。中老年人预防中风,要切忌酗酒,不宜过量食用肥甘、滋腻厚味之品,饮食以清淡为宜,以尽量减少高脂血症的发生。
二、加强锻炼身体。中老年人务必慎起居,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重视体育锻炼。
三、保持乐观的心情。中老年人一定要心胸开阔,保持心情舒畅,遇事冷静对待,泰然处之。
四、中老年人注意定期检查。中老年人要定期作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等化验检查,经常监测血压。五是留心先兆。
如何预防脑中风
1)预防中风,就要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1次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血压稳定。要保持情绪平稳,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绪激动的事,如打牌、搓麻将、看体育比赛转播等;饮食须清淡有节制,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适量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在于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等;适量运动增加热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药物。
控制糖尿病与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脉管炎等。
2)注意中风的先兆征象:一部分病人在中风发作前常有血压升高、波动,头痛头晕、手脚麻木无力等先兆,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3)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当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先兆时,应让其安静休息,并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为脑血栓形成。
4)注意气象因素的影响:季节与气候变化会使高血压病人情绪不稳,血压波动,诱发中风,在这种时候更要防备中风的发生。
常做这四个小动作可以防中风
空抓手防脑溢血:研究发现,脑溢血与患者的生活习惯、运动方式有关,缺少锻炼的右脑血管壁异常脆弱,易发生破裂,因此患者应多活动左手。做法是:每天早、中、晚各做3次空抓手,每次各做400~800次。
耸肩防脑梗塞:耸肩可使肩部神经、血管和肌肉放松,活血通络,为颈动脉血液流入大脑提供人工驱动力。做法是:每天早晚做双肩上提、放下的动作,每次做4~8分钟。
摇头晃脑防中风:专家从油漆工人很少发生中风的事实分析认为,这与工人劳动时摇头晃脑的工作特点有关。头部前后左右旋转,可增加血管的抗压力,有利于预防中风。做法是:平坐,放松颈部肌肉,然后前后左右摇头晃脑各做30~50次,速度宜慢,每天早晚各做3次。低血压患者平卧做。
按摩颈部少中风:按摩颈部可促进颈部血管平滑肌松弛,减少胆固醇沉积,促使已硬化的颈部血管恢复弹性,并改善大脑供血,预防中风发生。做法是:双手摩擦发热后,按摩颈部左右两侧,速度稍快,以皮肤发热发红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