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健康网 > 新闻 > 健康快讯 > 正文
假后第一天 如何远离节后综合症

2016-01-13 14:10来源:央广网

导语
7天长假结束,很多人并没有如想象那样,经过七天的休息神清气爽,反而身体困倦、乏力,心理上也出现了焦躁、烦闷的症状,无法进入工作状态。那么,人们该如何来缓解这样的症状呢?

如何远离节后综合症 节后综合症 如何缓解节后综合症

  七天长假即将结束,面对节后到来的第一个工作日,很多人并没有如想象那样,经过七天的休息神清气爽,反而身体困倦、乏力、打不起精神、做事无法集中精力,心理上也出现了焦躁、烦闷的症状,无法进入工作状态。就像以往的假期一样,“节后综合征”如期来临。

  身心俱疲,各种“节日病”长假后来袭

  在北京某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杨先生表示,自己平时工作非常忙,希望利用假期好好放松一下,于是趁着假期带女朋友回了老家。不料,6号回到北京后却身心疲惫,比出趟差还要累。杨先生说:“回来这两天一想到上班就烦,不知道要做什么,又感觉有很多事情要做,假期还没结束的时候,就在想下一个长假是什么时候。在老家应酬挺多,这几天感觉比上班还累。”

  除了精神和心理上的不适之外,一些人由于节日里亲朋好友聚会、暴饮暴食、大量饮酒、作息不规律等,出现了消化不良、腹痛腹泻便秘、失眠多、疲劳等症状。

  外出旅行、游玩、探亲的人体力透支,感觉十分劳累,窝在家中的人也出现各种问题。一部分人长假期间宅在室内,沉迷于网络,长时间盯着电脑、手机屏幕,造成了眼睛干涩、疲劳、惧光、流泪等不舒服的反应。据浙江在线10月6日报道,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门诊量平常只有1500人左右,10月6日截止到下午5点,眼科门诊接待量已超过2800人。

  专家建议:饮食、作息和心理调节可缓解节后综合症

  针对“节后综合症”的常见表现,有着20余年从医经历的北京某中医馆主任医师吴国岭建议,可以从饮食、作息和心理调整三个方面入手,逐步摆脱节后不适症状,慢慢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

  首先是清淡饮食。节日期间人们免不了大吃大喝,过多食用高热量、高脂肪类的食物,给脾胃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吴国岭表示,节后几天要保持清淡的饮食,多吃绿叶类蔬菜和高纤维食物,多吃些新鲜的水果,补充维生素C的含量。“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减轻脾胃负担,可以使上焦火下行、大便通畅,达到身体的平和状态。”

  其次是恢复规律的作息,起居有时、早睡早起,避免过多熬夜。吴国岭说:“放假期间我一直在上班,很多本地的市民和外地的游客,均出现了健康问题,究其原因就是作息不规律引起的。我看完病后一般嘱咐患者,这几天要保持平时的作息,尽量少熬夜,把耗伤的气血、精力补回来,才能尽快恢复疲惫的身躯。”

  第三是心理调节。针对长假过后神情焦虑、烦躁、无精打采等情况,吴国岭建议要静下心来,回顾一下假期前的工作和生活安排,以便逐步进入状态,接触焦虑情绪。

  自我调整是关键 四招远离节后综合症

  有网友感慨,“世界上最短暂的距离,莫过于从假期开始到结束”。也有网友把“节后综合症”概括为起床综合症、上班恐惧症和灵魂放空症。为了缓解节后一系列不适症状,白领一族也想出了各自的办法。

  上文的杨先生对中新网生活频道表示:“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很重要,我刻意给这一天制定了很详细的工作日程,例如把以前没有处理完的事情、这一天必须做的事情列出来,给自己施加一定的压力。刚开始先把节奏放慢一点,以免手忙脚乱,影响了整个工作状态。”

  小编经过梳理,总结了几条应对“节后综合症”的方法,供网友们参考。

  1.尊重身心规律,给自己适应的时间

  假期和非假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长假,我们的身心保持着“娱乐、松驰、非理性”的舒适状态,假期一结束,意味着开始一种“条理、紧张、挑战、理性”的工作或学习状态。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理智层面的假期结束了,但潜意识层面的假期还没有结束,所以,出现节后综合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反应。不要过度为难自己,给自己一点时间,自然可以进入到平时的工作状态。

  2.适当运动,有助于调整精神状态

  假日期间,运动减少,会让人变得“懒懒的”,长假后,可以进行运动量相对大的运动,比如快跑、游泳,可以帮助身体消耗一些能量,重新获得元气。像慢跑、散步、跳舞等活动,也能起到振奋精神的功效。对于爱美女性来说,适当运动还可以解决“每逢佳节胖三斤”的难题,更有助于带来好心情。

  3.向亲人、好友等倾诉焦虑、紧张和惧怕的情绪

  不想上班、想到要上班就害怕、紧张、烦躁,是节后综合症的重要表现之一。不妨选择靠得住的闺蜜、好友等,向他们说出自己的不安情绪,或许对缓解这些不良状态很有帮助。一方面,我们在诉说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一定的鼓励和安慰,获得满满的正能量;另一方面,表达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梳理的过程,当我们说出自己的感觉事,或许会发现,原来自己担心的事情根本没那么可怕。

  4.用美食安慰疲惫的身体和心灵

  许多人都认为经过节日的大鱼大肉,假后应该吃的清淡些,好让机体充分休息,也让肠胃适应正常的饮食习惯。当然,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不过节假日各种饕餮盛宴吃的不亦乐乎,突然只能吃青菜豆腐,如此严重的差别不免让人失落。其实,美食与健康并不矛盾,鱼肉、猪肉等可采取清蒸、清炖等少油的烹饪方法,既符合低脂、清淡的原则,又能补充身体所需物质,还解了一把馋瘾。

(责任编辑:邱天华)

标签阅读:
节后综合症
远离
  • 怀孕三个月后能同房吗

    怀孕期间比较特殊,如果身体上出现了其他的异常表现,最好到正规的医院就诊,避免自行的胡乱使用药物,防止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同时也要好好的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 一深一浅是怀孕吗

    如果随着怀孕时间的延长,第二条杠如果越来越深的话那可能是怀孕了,或者是没有明显的加深有可能是没有怀孕,也可能是生化妊娠,最好是到医院去查血中的绒毛膜促性激素,如果是升高了,那确定就是怀孕了,这是最准确的。注意休息,观察着看。

  • 白内障怎么引起的

    后天性的白内障原因多种多样,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即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与多因素相关,如老年人代谢缓慢发生退行性病变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日光长期照射;另外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都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相关;除此之外,外伤、药物等也可导致白内障。

  • 宝宝拉绿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建议平时给宝宝多喝一些温开水,并且要帮其做好腹部的保暖措施,也可以经常用热水袋帮助宝宝热敷肚子,能加快肠胃功能恢复速度,促使大便尽快恢复正常。每个宝宝的食欲都是不同的,因此平时要注意给宝宝按需喂奶,尽量保证宝宝吃饱喝足,以避免宝宝因为肚子饿而导致大便异常。

  • 感冒鼻子堵塞不通气怎么办

    也可以新医嘱口服通鼻利窍的药物来治疗。鼻子不通气感觉有一些堵塞感,同样可以进行适量的按摩能够起到效果,在治疗感冒期间还要注意自身的穿着,尽量处于保暖状态。

  • 我的胸部下垂加外扩,还严重缩水,身材都变了,很焦虑,怎么办呢?

    首先可以从减肥开始,少吃多餐,管住嘴迈开腿,每天坚持运动,锻炼到身体各个肢体,想要胸部饱满,可在进行胸部锻炼之后使用stwics恒负压美胸进行增胸,多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米饭,淀粉这些,还有?木瓜、猪脚等有利于脂肪生长的,保持自己的营养均衡。

  • 26岁营养不良胸部很平自卑怎么办?

    青春期的营养不良导致的发育不良会影响到胸部的变化,成年之后如果存在胸部扁平的情况除了在膳食营养上做补充外,可以适当尝试外界物理按摩手段,使用恒负压Stwics美胸仪进行保养,平时可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状况。

  • 胸部干瘪没有弹性有点蔫皮现象,要怎么改善调整呢?

    如果在饮食上也无法得到缓解,那么可以尝试一些物理按摩手段来试着缓解,通过stwics等恒负压丰胸仪方式改善,刺激乳房细胞促进血液循环,让胸部呈现饱满,达到丰胸的效果。 如以上均无效果建议还是就医治疗。

Q我都42岁了,感觉自己胸型不好看,如何让胸部饱满挺拔?

林煌主任医师

A

对于出现以上问题的女性,建议在饮食上多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米饭,淀粉这些,还有木瓜、猪脚等有利于脂肪生长的。比如:木瓜、鱼、肉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牛奶,都有助于丰胸。黄豆、花生、杏仁、桃仁、芝麻等食物都能起到健胸的作用,但是要注意多吃。橘子、葡萄、柚子以及番茄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能防止胸部变形,可多吃点。芹菜、核桃、红 腰豆等含有维生素E的食物。在生活里可以使用如Stwics丝蜜思的丰胸仪仪器防止下垂,做到饮食和按摩双结合改善以上症状。...[详细]

Q17岁可以用丰胸仪吗?这类产品安全吗?

林煌主任医师

A

引起发育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先天性无卵巢、慢性营养不良、遗传等都会引起胸部的发育不良。日常在饮食上应多吃含有雌激素高的食物,注意营养的均衡,确保身体处在一个健康发育的状态。此外通过物理手段如按摩胸部促进血液循环,以增进胸部发育,也是可以的。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按摩产品如丝蜜思恒负压丰胸仪,配合做一些有助丰胸的运动到达丰胸目的。 最后要提及青春期女孩身体处于发育时期,不宜为追求瘦的身材而过度减肥,这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发育都是非常不利的。...[详细]

Q丰胸仪能让胸变丰挺吗?长期用留下的印子会不会消不掉?

林煌主任医师

A

这是由于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受力于皮肤表层产生的正常压痕,一般几个小时内就会消除,当设备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明显压痕但仅停留在皮肤表层,也会逐渐淡去,无需过度担心。...[详细]

Q指甲紫色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静副主任医师

A

甲下淤血不可除外。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可予口服复方芦丁片改善血管通透性。...[详细]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