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健康网 > 新闻 > 热点聚焦 > 正文
女教师三成乳腺增生 男教师“三高”成常见疾病

2013-09-10 14:22来源:39健康网

导语
“三高”成为教师们的常见疾病,尤其是男教师,乳腺增生是女教师第一高发疾病。看看这份体检报告吧,老师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爱护好自己的身体。

  今天是教师节,去年,很多教师参加了医院体检,他们的身体状况如何?昨天,西南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公布了“2012年教师年度体检报告”,报告显示,6699名前来体检的教师中,七成存在各类健康问题。

  针对老师们的健康状况,我们请到多位专家提提针对性的保健建议。

  女教师三成以上乳腺增生

  这份教师体检报告显示,3420名前来体检的女教师中,33.8%的人患乳腺增生,除常见的妇科疾病外,该比例排在女教师患病比例的首位,年龄主要在30~45岁。

  值得注意的是,“骨量减少”去年成为体检报告常发疾病的第四位,而在过去这一问题大多被排在了十位之后。骨量减少是指骨头中的钙、胶原等物质的缺失导致骨密度下降。体检报告显示,参与体检的3420名女教师中,511人存在“骨量减少”的情况。

  西南医院专家表示,女教师频发乳腺疾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也包括自身因素。竞争激烈、压力大也是诱因之一,当人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但没有很好的自我调节和释放压力,时间长了会抑制卵巢排卵,使孕酮减少,同时雌激素相对升高,导致乳腺增生的出现。

  建议:

  大坪医院妇产科主任李力教授建议,女教师们需做好日常的自我保护和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的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合理的膳食结构。工作中要做到劳逸结合。

  “三高”成为男教师常见病

  “三高”成为影响男教师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年度体检报告显示,脂肪肝、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骨量减少,在男教师体检出的疾病中,排在前几位。在当次体检中,血压高的男教师占到24.18%,有27.63%的男教师患上了脂肪肝。前去体检的3279名男教师中,584人存在“骨量减少”这一问题。

  专家表示,“三高”主要与生活习惯有关,一些教师超负荷工作,饮食结构又不合理,加上缺乏运动,便容易造成“三高”。

  建议:

  针对男教师的“三高”问题,新桥医院消化内科教授任成山认为,除了增加及保持适当的体力运动,保持乐观心态和提高应激能力外,饮食上也要减少脂肪摄入,以清淡饮食为宜。

  老师们日常运动比较少,若年轻时运动储备不够,就很容易在中年后出现“骨量减少”,建议平时尽量多做户外运动,游泳是最佳选择,适当地打羽毛球、倒走都不错。

  体检报告》

  骨量减少怎么办请扫描该魔扣。

  亲爱的老师们 这份保健手册你可以参考

  健康建议

  西南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表示,这份体检报告是对一些常规疾病进行筛查,反映出整体健康趋势。但在临床中,慢性咽炎、声带息肉、腰椎颈椎等疾病,都是教师们的高发疾病,需要进行专科检查,所以未在这份年度体检报告中有所体现。

  记者找到多家三甲医院的专家,有针对性地为教师行业的健康保健支招。

  正确护嗓

  尽量用丹田发声法

  坐诊专家 市中医院呼吸科主任江程澄

  要说老师们的职业病,各科专家都认为,用嗓过度导致咽喉肿痛、声带息肉,肯定排在第一位。

  李啸坤是沙坪坝一所重点中学的班主任,他估计,自己一天说话时间在三小时左右,“除了上课之外,为学生做辅导,还有一些日常的沟通,都需要用嗓。”李老师得过咽炎,看过不少医生,“所有医生都会叮嘱尽量不要说话,但怎么做得到?”

  市中医院呼吸科主任江程澄说,“我常碰到来看嗓子的老师,仔细问下来,主要是发声方式不正确和发声时间过长,这些老师都有一个习惯,就是用声带加力来提高音量,这是错误的。”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共鸣发声法,这也是中医里说的用“丹田”发声,说话时肚子紧喉咙松,用腹腔共鸣加大音量。

  保护颈椎

  坐得太久要起来走走

  坐诊专家 重庆市中医院骨科主任卢卫忠

  重庆市中医院骨科主任卢卫忠说,年龄在40-50岁的老师中,颈椎、腰椎病发病率更高。张佳是渝中区一所中学高三的老师,她批改试卷时,一坐就得几个小时。

  预防颈椎、腰椎病的方法,就是要经常改变身体状态,如低头工作40多分钟后,就要起来走个10分钟。

  有三个动作很好:站立起身,腰部以上后仰的同时,双手举起朝后伸懒腰;坐在椅子上,腰部和颈椎缓慢后仰;坐正,双手十指交叉放在颈后,头枕着双手尽量牵引上托。

  防范痔疮

  下蹲起立助血液回流

  坐诊专家 新桥医院普外副主任张朝军

  同样因为久坐,痔疮也是教师群体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新桥医院普外副主任张朝军说,预防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如需久坐,就忙里偷闲进行短时运动,如批改作业时,每隔2小时起来运动一次,来回兜圈或原地做几个下蹲起立的动作,都可以帮助血液回流。

  健康心理

  不要过于追求完美

  坐诊专家 重医附一院教授况莉

  重医附一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况莉教授说,在门诊中,来找他们聊天的老师也不少,多表现为生活中情绪抑郁、焦虑,睡眠质量下降,“大多是一些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他们普遍承担的压力比较大。”

  需要分析清楚压力从哪来,过分高要求和追求完美,往往会使压力剧增,钻牛角尖,“我常跟老师们说,只要尽力去教学生,就不要太为难自己。

(责任编辑:邱天华)

  • 怀孕三个月后能同房吗

    怀孕期间比较特殊,如果身体上出现了其他的异常表现,最好到正规的医院就诊,避免自行的胡乱使用药物,防止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同时也要好好的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 一深一浅是怀孕吗

    如果随着怀孕时间的延长,第二条杠如果越来越深的话那可能是怀孕了,或者是没有明显的加深有可能是没有怀孕,也可能是生化妊娠,最好是到医院去查血中的绒毛膜促性激素,如果是升高了,那确定就是怀孕了,这是最准确的。注意休息,观察着看。

  • 白内障怎么引起的

    后天性的白内障原因多种多样,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即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与多因素相关,如老年人代谢缓慢发生退行性病变有关,也有人认为与日光长期照射;另外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都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相关;除此之外,外伤、药物等也可导致白内障。

  • 宝宝拉绿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建议平时给宝宝多喝一些温开水,并且要帮其做好腹部的保暖措施,也可以经常用热水袋帮助宝宝热敷肚子,能加快肠胃功能恢复速度,促使大便尽快恢复正常。每个宝宝的食欲都是不同的,因此平时要注意给宝宝按需喂奶,尽量保证宝宝吃饱喝足,以避免宝宝因为肚子饿而导致大便异常。

  • 感冒鼻子堵塞不通气怎么办

    也可以新医嘱口服通鼻利窍的药物来治疗。鼻子不通气感觉有一些堵塞感,同样可以进行适量的按摩能够起到效果,在治疗感冒期间还要注意自身的穿着,尽量处于保暖状态。

  • 我的胸部下垂加外扩,还严重缩水,身材都变了,很焦虑,怎么办呢?

    首先可以从减肥开始,少吃多餐,管住嘴迈开腿,每天坚持运动,锻炼到身体各个肢体,想要胸部饱满,可在进行胸部锻炼之后使用stwics恒负压美胸进行增胸,多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米饭,淀粉这些,还有?木瓜、猪脚等有利于脂肪生长的,保持自己的营养均衡。

  • 26岁营养不良胸部很平自卑怎么办?

    青春期的营养不良导致的发育不良会影响到胸部的变化,成年之后如果存在胸部扁平的情况除了在膳食营养上做补充外,可以适当尝试外界物理按摩手段,使用恒负压Stwics美胸仪进行保养,平时可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状况。

  • 胸部干瘪没有弹性有点蔫皮现象,要怎么改善调整呢?

    如果在饮食上也无法得到缓解,那么可以尝试一些物理按摩手段来试着缓解,通过stwics等恒负压丰胸仪方式改善,刺激乳房细胞促进血液循环,让胸部呈现饱满,达到丰胸的效果。 如以上均无效果建议还是就医治疗。

Q我都42岁了,感觉自己胸型不好看,如何让胸部饱满挺拔?

林煌主任医师

A

对于出现以上问题的女性,建议在饮食上多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米饭,淀粉这些,还有木瓜、猪脚等有利于脂肪生长的。比如:木瓜、鱼、肉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牛奶,都有助于丰胸。黄豆、花生、杏仁、桃仁、芝麻等食物都能起到健胸的作用,但是要注意多吃。橘子、葡萄、柚子以及番茄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能防止胸部变形,可多吃点。芹菜、核桃、红 腰豆等含有维生素E的食物。在生活里可以使用如Stwics丝蜜思的丰胸仪仪器防止下垂,做到饮食和按摩双结合改善以上症状。...[详细]

Q17岁可以用丰胸仪吗?这类产品安全吗?

林煌主任医师

A

引起发育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如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先天性无卵巢、慢性营养不良、遗传等都会引起胸部的发育不良。日常在饮食上应多吃含有雌激素高的食物,注意营养的均衡,确保身体处在一个健康发育的状态。此外通过物理手段如按摩胸部促进血液循环,以增进胸部发育,也是可以的。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按摩产品如丝蜜思恒负压丰胸仪,配合做一些有助丰胸的运动到达丰胸目的。 最后要提及青春期女孩身体处于发育时期,不宜为追求瘦的身材而过度减肥,这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发育都是非常不利的。...[详细]

Q丰胸仪能让胸变丰挺吗?长期用留下的印子会不会消不掉?

林煌主任医师

A

这是由于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受力于皮肤表层产生的正常压痕,一般几个小时内就会消除,当设备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明显压痕但仅停留在皮肤表层,也会逐渐淡去,无需过度担心。...[详细]

Q指甲紫色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静副主任医师

A

甲下淤血不可除外。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可予口服复方芦丁片改善血管通透性。...[详细]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